漫話中醫艾灸之法雖好,但這幾種情況需要格外注意
18minFEB 27
詳細信息
使用艾灸時,大多數朋友容易陷入一種單一的二元對立思維,即把艾灸與口服湯藥獨立開。但其實這是不對的,用中醫的方法調理身體應綜合看待問題。 以下幾種情況需格外注意: ●氣虛 若氣虛,無力推動血液,導致血液凝滯,此時若強行艾灸,反而更消耗正氣,導致正氣不足。 氣虛的朋友儘量别運動,會越消耗正氣,越累。應當把身體補足之后,再進行運動。 這樣的朋友可以用點人參、黃芪等等,一邊補氣,一邊艾灸。一邊行氣,一邊去疏通。氣力足了再去艾灸,方能事半功倍。 ●陰虛、津液不足 若液體不足時進行艾灸,溫熱之法更消耗津液,艾灸后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 此時可以用玉靈膏、龍眼肉、當歸、四物湯、阿膠等等來輔助,養津液。把津液補足,再灸,才能“通”。 ●脾胃不足 津液與脾胃相關。脾胃吸收營養不足,那麼津液和營衛之氣都會不足。 脾胃不足或大餓大飽時,不要艾灸。 饑餓時,內里不足,身體無力,不宜艾灸。本來就津液不足,艾灸只會使其越來越嚴重。等吃飽了,營衛之氣運行了,再輔以艾灸,才會好。 大家可把艾灸當做“防身之法”,中醫有很多好的調理之法,我們平時要多儲備,守護身體健康,有這個覺知,認真去做,方能健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