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遺產雜志
8min2016 JUN 1
播放聲音
喜歡
評論
分享

詳細信息

介紹: ——茶之“戰爭”鬥茶並非起始於宋,在唐朝時建安就有,當時是新茶制成后,茶農評比新茶品序的一項比賽活動。只不過,在宋代乘著貢茶興盛的東風,鬥茶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大詩人蘇東坡有詩雲:“武夷溪邊粟sù粒芽,前丁后蔡相龍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這場茶之戰爭雖没硝煙,倒也激烈——碾茶的碾子邊 飛舞著綠色的塵土,茶盞中堆起翠濤般的泡沫。人們聚在一起,鬥茶味鬥茶香,味道最佳的茶勝過醍醐,最香的茶比蘭芷還要香三分。《茶錄》中,蔡襄說得明白:“湯上盞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簡單點說,鬥色鬥浮是宋代鬥茶的關鍵。茶色宋時以白為貴,這好理解,那“浮”呢?浮,即按照點茶法,用茶匙或茶筅擊拂出的泡沫。泡沫在鬥茶人看來是一種詩情畫意,在兩宋頗多雅稱,諸如:瓊花、雪毆、雲腳。泡沫貼在茶碗壁上,稱為“咬盞”,咬盞越長久而不顯現出水痕,便是勝者。茶水,怎麼能擊拂出如此多且穩定的泡沫呢?這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茶湯中能產生泡沫的成分有:茶皂zào素、蛋白質、水溶性果膠、高分子網狀結構物質、憎水性固體粉末。而宋朝鬥茶所用的研膏茶,茶皂素含量0.8%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