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E17 | 當年跟韓寒拿同一個獎,清華畢業后她過的怎樣
1h 1min2020 SEP 1
詳細信息
「經濟學的唯一講義是生活」 E17 | 當年跟韓寒拿同一個獎,清華畢業后她過的怎樣 Introduction 作家不都是很自由的嗎,為什麼還要找工作? 寫小說會陷入到作品中而無法自拔嗎? 很多人看不懂「百年孤獨」。為什麼大家只會感到“不明覺厲”,而不會認為“一派胡言”? 如果「平凡的世界」采用網文模式連載,書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如何區分“創新”與“胡扯”? 寫小說與做科研,底層上的共通之處是什麼? Speaker 修新羽,清華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一位學哲學的青年編輯,一位堅持寫小說的青年作家。 微信公眾號:修不好 知乎:修新羽 Highlights *01:30 對構成要素進行提煉,是一個作家創作過程的縮影 *06:36 文學編輯的工作 *14:53 「百年孤獨」為什麼是名著 *18:48 為什麼不去當記者 *28:41寫作固然需要沉浸式體驗。但有一些作家“總是在往自己的肚臍眼看”,於是看到的只有自己與身邊的犄角旮旯。 *36:07 網文的核心不在於網絡這個發布渠道,而在於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式創作。 *42:23 寫作和科研的工作狀態極為相似,底層原因在於二者都是自己當自己的老板。 *49:52 “勤奮”是觀眾施加給當事人的一種描寫和判斷;對本人而言,這其實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