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歷史整體綜述 與八年級上冊的容量相比,八下的內容少了許多,或許是因為時間跨度較短的緣故吧。 八下的內容可分兩大板塊。其一是按時序板塊,即時間先后順序來羅列的內容,包括第1至11課;其二是專題板塊,即按專題安排教學內容,其中,12課是民族問題,13至14課是統一問題,15課是國防問題,16至17課是外交問題,18課是科技與文化,19課是社會生活的變遷問題。這幾個專題在時間跨度上都覆蓋了建國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段。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前11課是時段之下的專題,后8課是專題之下的時段。 我們先來看順序板塊。這個板塊的11課的主要線索是這樣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先是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接下來應該鞏固政權,在鞏固政權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建設政權,而政權的建設又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下面我們具體展開: 建立政權。此處有兩個環節,先是籌備工作,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二是開國大典,正式宣告新中國成立。 鞏固政權。鞏固政權的思路很清楚,一是清除威脅,二是贏得支持。 清除威脅,需要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著手。就國內而言,主要是繼續解放國民黨控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第一屆中央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工作 時間與地點:1949年,北平。(開會的時候是北平,會開完了也就成了北京) 內容: (1)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共同綱領》。綱領規定了國家性質,即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於人民。能夠做出這樣的規定,可見《共同綱領》具有了臨時憲法的功能,相應地,此次政治協商會議也就代行了即將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2)選舉了人,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另外還選出了六位副主席。 (3)確定國家標志:即國旗、國歌與國都。 (4)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北京。 成立的意義 (1)國內意義: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中國家的主人。 (2)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另有港澳臺尚未統一) (聯系:元朝通過設置宣政院,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
抗美援朝(1950.10 司令員:彭德懷,中國人民志願軍)(抗戰時期彭德懷的作為:1940年的百團大戰) 1、背景:朝鮮內戰爆發(1950.6)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唇亡齒寒) 2、英雄人物:上甘嶺戰役中的黃繼光(以胸膛堵槍眼)、邱少雲(烈火焚身不暴露) 3、意義: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目的:為了滿足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要求;贏得農民對政權的支持。 3、概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冬,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除外) 4、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注意:土地私有制没有變,土地所有制變了) 5、 意義:徹底摧毀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農民獲得了土地,鞏固了政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迅速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一、“一五計劃” 1、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農業、輕工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此處,我們應注意:“一五”計劃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不是片面發展重工業) 2、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三條主要的入藏公路(川藏、新藏與青藏三條公路)。這一時期的成就主要集中於東北(原來的基礎較好;臨近蘇聯,易於獲得技術與人才的幫助;產糧基地,提供良好條件) 3、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注意:没有實現工業化,只是為工業化打下基礎) 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1954年) 1、背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 2、時間、地點:1954年,北京 3、主要內容: (1)通過《憲法》。性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內容: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意義: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選舉國...
三大改造 1、時間:1953—1956年。 2、內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對農業: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2)對手工業: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用公私合營的形式,實行贖買政策,這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所謂創舉,即此前没有過的做法。蘇聯也有過社會主義改造的做法,對地主的土地采取没收方式,我國實行贖買,與蘇聯做法不同,因而稱之為創舉) 3、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4、意義: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不足:后期改造過程中,過急、過粗、過快等問題,算是急於求成。 附: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 1、1842年,鴉片戰爭后,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 3、1956年,中國完成三大改造,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 1、思想基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2、時間、地點:1978年,北京 3、內容: (1)思想上: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 (2)政治上: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被稱為偉大轉折的根本依據) (3)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4、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轉折,是改革開放的開端。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次重要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社會建設時期的偉大轉折,兩次轉折分别形成了第一代、第二代領導核心。) 建國以后的歷史分期: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年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56—1976年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起點: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 (2)主要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形式) (3)影響: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 2、經濟體制改革: (1)背景:農村改革的成功,促進了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城市經濟體制的步伐。 (2)展開: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 (3)內容: 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管理方式: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分配機制: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4)深化: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改革不斷深入。 (5)意義: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知識鏈接:20世紀50年代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1、1950-1952年:土地改革,地主土地私有制變為農民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没有變化(土地所有制變化,土地私有制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