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太想暴露自己中國品牌的身份。”近兩年與多個布局美國市場的公司交流時,這是我常聽到的一句話。這一方面是因為部分美國消費者的偏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時會被貼上“廉價”的標簽。 不過,隨著特朗普政府連加關稅,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制造正在TikTok上被火熱討論,敦煌網、海外版淘寶、阿里巴巴國際站分别登上美國APP store購物榜的前三位。中國企業,要如何扭轉“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美國消費者的焦慮,又能否轉化為我們新的訂單? 【時間軸】 00:54 “源頭代工廠”刷屏TikTok,美國人也想繞過中間商 04:07 美國消費者,重估中國制造的品質和價格
杭州市蕭山區恒盛路,娃哈哈“橋南基地”,是眼下娃哈哈實際上的“決策中心”。這里最早是宏勝飲料的廠區所在,宗馥莉與二十余位核心下屬大部分時間都在此辦公。從2024年5月宗馥莉徹底接手娃哈哈后,這家公司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和持續的內部改革。 從宗慶后時代的“彈性管理”到如今的“流程化、標準化”,宗馥莉的改革成效如何?這支以“執行力強”著稱的團隊,是否能打破部門界限、適應新的管理方式?繼承者面前,最大的挑戰又是什麼? 【時間軸】 00:36 從執掌宏勝20年,到接手娃哈哈 03:35 圍繞流程化與標準化的改革 07:09 如何打破部門之間的“牆”? 09:54 三十年企業的慣性,遇上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2025年的多次智駕事故風波,最終還是引出了監管動作。昨晚,工信部一則會議公告強調:汽車生產企業需要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根據業內人士向后方傳遞的信息,此次的細則前所未有的嚴厲和細致,主要包括三大方向:“收緊智駕能力的宣傳”“規範智駕能力的使用”和“嚴管智駕功能的部署和風險”。上海車展前一週的“節骨眼”上,這一動作會給今年的車市帶來怎樣的影響?“更可控”的智駕,會給技術路線和行業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 【時間軸】 01:08 加強智駕監管的三大方向 03:43 抑制鼓吹智駕的“浮躁”大環境 06:15 全新的智駕發展路線規劃?
2025年Q1,零跑汽車交付約8.8萬輛,居“新勢力”第三位;其中3月份交付3.71萬輛,躍居造車新勢力榜首。銷量公布后,零跑汽車股價單日(4月2日)漲幅達13%。 2024年銷量井噴后,零跑汽車在Q4提前實現了淨利潤扭虧。但較低的毛利潤率下,業績進一步改善的空間有多大?不到500人的智駕團隊,又是否會在接下來的技術競爭中,帶來后勁不足的隱憂? 【時間軸】 01:02 零跑累計交付近70萬輛,卻與“中高端”漸行漸遠 03:38 銷量大幅增長,為何規模效益有限? 06:34 研發“效率高”,能抵技術內卷嗎?
上週五(4月11日),有媒體傳出字節遊戲將獨立上市的傳聞。儘管后來相關負責人回應:“目前暫無上市計劃”。但根據數據分析,近一個月字節遊戲幾款產品流水表現穩健,遊戲業務“二次發育”情況樂觀。業內人士估算,2024年字節遊戲業務年利潤約20億元;其中,沐瞳利潤貢獻約2億美元。 從2018年“朝夕光年”正式官宣,到2020年“截胡”沐瞳,再到2021年版號寒冬阻斷了字節的激進擴張。字節遊戲等來了它的“第二春”嗎?招攬張雲帆作為遊戲業務CEO,字節遊戲要如何重新調整生長路徑? 【時間軸】 00:49 字節遊戲流水與項目,恢復了“元氣” 02:16 從“激進擴張”,到“后勁不足” 08:00 騰訊系“抄底”后,字節遊戲等來“第二春”?
美東時間4月11日晚10:36,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悄悄修改了稅則: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路由器等電子產品和零部件的進口稅率被豁免,不再受早前“對等關稅”的影響。這被外媒認為是特朗普對華關稅有所鬆動的首個信號,也有報告分析這說明在美國科技行業的強烈反對下,白宮內部“最終承認了現實情況”。 特朗普服軟了嗎?極端關稅政策能否繼續鬆動?對於出口美國的中國企業來說,誰還在流血?誰又能喘口氣? 【時間軸】 00:05 電子產品稅率豁免,不再受“對等關稅”影響 03:03 外貿公司和直郵小包,都將受到劇烈衝擊 07:41 跨境電商平臺,如何努力自救?
4月2日,“張小泉集團及法定代表人等被執行31.3億”的話題衝上百度熱搜,將這個擁有近400年歷史的老字號推向風口浪尖。一個由激進擴張、關聯擔保交織而成的資本困局逐漸浮出水面,不僅威脅著張小泉的控制權穩定,也折射出中國傳統品牌在資本浪潮中的轉型陣痛。 注冊資本僅1681.7萬元的張小泉集團,為何背負了數十億債務?2007年被富春控股收購后,張小泉的經營重心轉向了何處?當匠心遭遇資本,當傳承碰撞擴張,“老字號”又該何去何從? 【時間軸】 01:44 張小泉背后實控人“富春資本系”,如何撬動債務杠杆? 04:41 預重整“棄車保帥”,能阻斷風險傳導嗎? 07:18 400年老字號,正面臨現代史上最嚴峻的生存考驗
2025年4月3日淩晨,特朗普政府宣布全面升級貿易戰,矛頭不僅對準中國,還波及全球主要經濟體。次日,中國迅速展開強烈反制。關稅陰雲迅速籠罩全球金融市場,風險資產遭遇集體拋售,全球資本市場仿佛被卷入一場“血雨腥風”的風暴。 A股市場也未能幸免。4月7日,上證指數重挫7.34%。儘管隨后兩個交易日市場情緒有所回暖,但只要貿易戰局勢未見緩和,投資者的擔憂情緒仍難以平息——哪些行業的基本面將受到衝擊?又有哪些領域在這場關稅博弈中受益,走出獨立行情? 【時間軸】 01:09 利好的行業:半導體、農林牧漁、血制品、免稅業 06:03 利空的行業:消費電子、醫用低值耗材、航運和有色金屬 10:05 雙刃劍:銀行業、保險業與家電
2024年以來,上海商超的B1、B2正在進入疫情以來最旺的消費週期。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標杆商場地下商業年調整門店數突破5800家。商場B1以及其背后的地下商業,正在被流量重塑。 為什麼商場對地下商業的重視程度正在上升?地下商業體還有何爆發潛力?商場對入駐商家的篩選為什麼變得越發嚴格?這種“紅火”又是否是一種普遍現象?B1層天然的采光通風劣勢,以及對消防安全的要求,又對業態產生了哪些限制? 【時間軸】 02:05 曾經“雞肋”的地下商業,正在被流量重塑 05:59 餐飲正在被地下商業“勸退”? 11:01 業態受限,地下商業的暗雷有哪些?
近日長城汽車披露了2024年年度報告,顯示汽車年銷量僅增0.37%,營收卻增長了16.7%,達2202億元;歸母淨利潤127億元、同比增長80.8%。可謂反差巨大。其中到底有没有“隱情”? 重度依賴SUV、銷量常年在百萬徘徊的長城,為何盈利能力強?汽車出口就比內銷更賺錢嗎?在這個時代繞不過去的新能源汽車,長城又做得如何? 【時間軸】 0:08 銷量在百萬徘徊多年,長城汽車為何利潤猛增? 2:01 “不打價格戰”的異類,靠出海“救駕” 5:41 新能源車“第二梯隊”,“有所不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