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深入到印度尼西亞爪窪島居民的農耕生活中,通過研究其族群文化狀態,發現當地人千百年來一直維持著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形態,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也同樣保持著千百年前的狀態。那里人們的思想狀態,大概就像下面段子中放羊的孩子一樣:
電視臺的美女記者在大西北采訪一個十幾歲就失學放羊的孩子:
為什麼要放羊?”
“為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呢?”
“生孩子。”
“生孩子為什麼?”
“放羊。”
這段對話,為內卷化現象做了形象的注解。格爾茨也將這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稱之為“內卷化”。
現今,“內卷”這個詞又重新流行起來,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甚至是企業的經營,都不同程度受到內卷的影響,越來越多人被裹挾其中,難以脫身。 人類學家項飆這樣形容“內卷”:“如果說原來的內卷指的是一個重復的、没有競爭的、不能擺脫農耕社會的結構性格局,那麼今天的內卷就是一個陀螺式的死循環,我們要不斷抽打自己,讓自己就這麼空轉,每天不斷地動員自己。因此它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陷阱,非常耗能。”所以究其根本,內卷是一種無效的競爭,是對人的一種無意義的損耗,它把人限制在慣性的牢籠以及特定的軌道中,使得人們年復一年地滯留在一種簡單重復、没有進步的輪回狀態中。
長此以往,人們不再對眾多可能性的發散性思考,人們的行動只不過是對現有條件的應激反應,與簡單的條件反射没有什麼區别。在面對復雜問題的時候,這樣的人就顯得手足無措,除了退縮和逃避,没有一點辦法。
反內卷,已刻不容緩。我們再不覺醒,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跳出內卷的洪流,就無法突破自我的枷鎖,無法迎來實質性的進化和成長,每個人都只能被裹挾其中,所有人甚至整個社會都會成為受害者。
而所謂的反內卷,不代表讓人就此躺平,消極地得過且過,而是意在破除無效損耗,跳出內卷化的陷阱,提倡每個人都能勤耕自己的思維田地,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鼓勵大家去找尋內心真正的使命,進而呈現一個多元化選擇的社會狀態,每個人過上不受群體制約與綁架的生活。以堅定獨立的精神,過從容舒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