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00年國際風雲,與影響歷史的戰略家相遇:基辛格、布熱津斯基、亨廷頓、張文木……觸摸歷史真相。
“薛神”為你犀利解讀:地緣政治、意識形態、金融制高點、貿易秩序,帶你了解大國博弈背后的深層邏輯。
二十講,六大維度,透過經典戰略作品:《大棋局》、《大外交》、《文明的衝突》……帶你徹底升級認知。
一場主題沙龍:睿智男神、政商精英、歷史達人、鐵血軍迷都在這兒,一起聊大國風雲,看清世界政治經濟趨勢。
你將獲得
1. 世界戰略格局的精彩深入解讀
2. 認知升級,吃透國內外名家大家的戰略思維
3. 了解世界,看懂趨勢,洞察國際政治百年風雲變幻背后的邏輯
適合誰聽
1. 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愛好者
2. 歷史愛好者和研究者
3. 對戰略經典名著感興趣的思考者
這個節目緣起於對中美兩國貿易摩擦事件,以及對最近兩年國際關系形勢的一些觀察。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只是認識世界,而最重要的卻是改變世界——因此我很希望、也很樂意,結合最近的一些國際關系趨勢,把我最近幾年的所讀所思,所學所看,與你一一分享、交流,共同開拓我們的視野和知識格局。 我打算借用7本非常經典的書籍,來為你深入剖析這個話題。這7本為你精心挑選的書籍,你可以在專輯介紹的頁面里看到,總計做成二十講,六大維度。它們不僅非常有名氣,同時在國際關系、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等學術研究領域也非常之重要。在接下來一個月里,我不僅會為你解讀這七本經典書籍的相關內容,同時也會引申開去,充分結合當前的國際政治、外交和經濟形勢,甚至一些時事熱點,最終來幫你徹底搞懂大國博弈這一問題的背后深層次邏輯。 歷史上,美國人曾用貿易戰肢解了一個舊霸權;而如今,美國人又要故技重施,打擊異己,維持霸權——這其中奧義,都在我要為你講解的《超限戰》這本書中。 其實美國人直到2018年才用這招對付中國,可能已經有點晚了。之前,美國人其實一直把俄國人當做它的最大威脅。這就有點奇怪了,要知道今日俄...
威尼斯帝國與絲綢之路 距今大約800到500年前,也就是公元1200年到1500年之間的三百年里,威尼斯商人依靠一系列商業、金融、法律和航海工業技術的創新,稱霸地中海,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它的興衰成敗,依然啟迪著我們今天的大國博弈。 為什麼威尼斯海洋霸權重要呢?這是因為,正是以威尼斯為代表的意大利商業城邦,創造並實踐了今天人類賴以生存、習以為常的現代性。威尼斯人發明了復式記賬法、海上保險、債券、彙票、提貨單、信用證、合夥公司、商人國家、遠洋貿易、航海工業、海洋貿易商法等等等等,靠著這些商業、法律和金融技術創新,威尼斯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脫離陸地實體經濟、完全依賴海洋商業貿易的海洋霸權。 威尼斯最初的誕生,源自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古羅馬帝國崩潰后,禮崩樂壞,一部分意大利人為了逃避戰亂,跑到了海邊的一處沙洲上定居下來,這里除了曬海鹽之外,寸草不生,封建領主們對這鳥不拉屎的地方實在没啥興趣,這些意大利人才苟延殘喘下來,靠著做食鹽和糧食貿易生存下來,形成了后來的威尼斯。因緣際會之下,可以說,威尼斯人就是靠著商業貿易安身立命的,簡直就是一個假裝成國家的商業公司。威尼斯城邦的統治者,從一開始,就是...
捷克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 在三十年戰爭以前,歐洲的老百姓由形形色色的封建王朝和諸侯小邦統治。同時在這些世俗的政治權力中心之上,還有一個以羅馬教廷為核心的基督教神權普世帝國,羅馬教廷又把歐洲基督教世界劃分為若干教區,派出各級主教層層統治。 在當時,天主教會可謂是黑暗中世紀的集大成者,實在是太腐敗、太專治、太愚昧了,有些歐洲人受不了了,搞出一個基督新教,認為基督徒可以不通過教會,僅憑自己的信心就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這樣,歐洲人對教義的理解就出現了分歧,矛盾逐漸加深,就引起新教基督教與舊教天主教之間的宗教戰爭。 戰爭爆發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那時捷克屬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顯赫的皇族,長期壟斷著歐洲獨一無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它的統治重心在今天的奧地利,所管轄的領地卻遍布歐洲各地,哈布斯堡王朝的野心是一統歐洲江山,實在是歐洲頭號老大帝國。早年間有個電影很流行,叫《茜茜公主》,這個茜茜公主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后。 此時,基督教的分裂就導致了哈布斯堡帝國內部的分裂。哈布斯堡王...
一戰前的歐洲 一戰后的歐洲 上一期節目中我們說到,法國大革命后,英國人動員歐洲各國先后組織了7次反法同盟,前后打了20年仗,終於按住了拿破侖。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從比利時到俄羅斯,從西班牙到意大利,歐洲打成了一片焦土,英國人給反法同盟各國的財政補貼高達6千萬英鎊,相當於今天的360億英鎊。英國人為了籌措這筆巨款,吸引各國投資者,在倫敦資本市場上發行了永續公債,也就是永遠只付息不還本的國債,這筆國債到今天英國財政部還在償還。 代價如此慘重,歐洲人真是打怕了,痛定思痛,覺得自己太傻了,各國實力如何,其實都是可以攤在明面上算出來的,各國賬面實力擺在臺面上算算賬,比較一下,再根據力量強弱對比來分配利益,不就可以了嘛?為啥非要在戰場上拚個你死我活呢?於是,在拿破侖戰爭結束后的歐洲和會上,列強一致同意今后就按照大國協調的原則來辦外交。 所謂大國協調原則,其實,也就是把上一期節目中,為你分析過的勢力均衡原則,從戰場和外交談判桌上,搬到了帝王將相們的密室中;大家不需要實際下注,只需要在紙面上亮明自己的力量和訴求,緊接著根據各自...
歐亞大陸真正的心臟地帶:印度洋 在前面的節目里,我們曾經講過,西方人的戰略思維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相對收益大於絕對收益,另外一個是用權力的相對大小來決定利益分配的多寡,那麼這兩個基本點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戰略思維的本質是權力鬥爭。權力鬥爭就像水一樣,水無常形,受到地理條件的重重限制,並由此而塑造出不同的形態,黃河九曲十八彎,奔騰到海不復還;而水流本身又反過來塑造著地理條件,將上遊高原切割成溝壑縱橫,而在下遊積累起衝擊平原,既灌溉兩岸農田,也毀滅城市和鄉村。 從地理條件出發去思考權力鬥爭,可以說是養成大戰略思維的基本功。拿破侖曾經說過,只要看懂了一個國家的地圖,就看懂了它的外交政策。要知道國家力量的基礎是經濟,國家之間權力鬥爭的根本著眼點也是經濟利益,而經濟活動本身又受到地理條件的深刻制約;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地理條件,給不同地方帶來不同的自然稟賦,土壤肥沃的地區發展農業,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靠賣資源也能過的不錯,地處交通要道就自然形成商貿中心。物質財富在不同的地區生產出來,又通過商貿中心互通有無,對於想要獲得財富,進而壯大權力的國家來說,控制這些...
烏克蘭:歐洲命運之門 上一講我們講到,在布熱津斯基看來,英國和日本屬於那種看起來很像地緣政治棋手、但實際上卻不是的國家,他們於是說是美國霸權潛在的挑戰者,不如是美國霸權這只大螃蟹,用來鉗制歐亞大陸兩翼的兩只大鉗子,是美國霸權的幫手而不是對手。 說到這里不得不多說兩句英國。英國人果然老奸巨猾,連布熱津斯基這種老謀深算的戰略家恐怕都被英國人那濃眉大眼的樣子給唿悠了。英國人是絕對有資格充當棋手的。當年二戰剛結束,美國如日中天的時候,丘吉爾就搞了鐵幕演說,唿悠美國人去跟俄國人打冷戰;冷戰后,美國人再度如日中天,又是英國人用捧殺法慫恿美國人進軍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大耗損了美國國力;后來中國崛起,搞了亞投行和華為標準,又是英國人在西方國家中第一個跳出來應和中國,大拆美國的臺;更不要說英國跟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特殊關系了,一旦天下有變,那個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國分分鐘可以復活,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的。此外,還有一連串的所謂離岸金融中心,仔細看看,基本都位於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可以說那個深不可測的全球性融資網絡就在英帝國的疆界之內活動。於是,一個隱形的、道行深...
上一講我們講到了布熱津斯基所定義的五個所謂地緣政治棋手,也就是有潛力、有意願、有志氣改變美國霸權現狀的國家,並且要利用所謂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去封印這些美國霸權的潛在挑戰者。但是有趣的是,在美國人的擘畫中,一共安排了五位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其中的四位都是針對俄羅斯量身打造的,剩下一個韓國,卡在東北亞的十字路口,既隔斷中日,也有用意是鉗制俄羅斯在遠東的力量,使其不得南下。 也就是說,美國人安排的五套緊箍咒,有四套半是衝著俄羅斯去的。大棋局上,謀勢布子,關口是要絞殺俄羅斯這條大龍。最終的目的,按照布熱津斯基的謀劃,硬是要重新定義俄羅斯,重新定義俄羅斯的大小,重新定義俄羅斯的文化和身份認同。 要說這美國人跟俄國人還真是往日無怨近日無仇,歷史上美國和俄國之間從未發生過正面衝突,當年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時候,俄國人還没少幫美國人的忙,兩次世界大戰里還都是盟國,但是美國人怎麼就那麼見不得俄羅斯,必欲除之而后快呢?要知道,國際社會里是没有恩怨的,只有利益。俄羅斯虎踞歐亞大陸心臟地帶,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對於美國全球霸權來說,俄羅斯只要以現在的樣子存在下去,就是...
地緣政治與文明衝突的斷層線:前南斯拉夫 書接上回,話說一眾非西方文明在面臨西方文明衝擊時,不得不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做出反應。而這些反應也是要嚴格服從地緣政治的客觀規律的,其反應方式和成敗得失,反映到地緣政治和戰略上,就形成了地緣政治大棋局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文明衝突與地緣政治,互為表里,互相激蕩,互相塑造。 通常情況下,非西方文明面對西方文明的強勢挑戰,死磕是行不通的,要想救亡圖存,就只有努力把自己也變成西方文明的樣子。東正教核心國家俄國早在17世紀彼得大帝時期就開始了全盤西化運動,從器物到制度全面與西方接軌,結果就是俄國在隨后的西方文明全球擴張期基本没受什麼委屈,反而搭上這波順風車,一舉拿下了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另一個搞西方化比較成功的國家是土耳其,經過1920年代的凱末爾改革,原本的伊斯蘭文明核心國家奧斯曼土耳其被徹底改造成了世俗的、追求西方化的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人看起來越來越像西方人了。 但說到底,無論俄國人怎樣變革,骨子里還是俄國人,用西方人的話來說,就是扒下一個俄國人的外衣,你會看到一張韃靼人的臉;在俄國精英內部,就分裂成歐洲派和斯拉夫派兩派...
看看英法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帝國,美國要建立自己的霸權,主要障礙不是芝麻大的德日,而是英法的全球性殖民帝國 這期節目,我們要聊一下巴頓將軍。巴頓將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人物,也是二戰美軍中的一員虎將。美國剛一參加二戰,巴頓將軍便統兵直驅北非,一路跟德軍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打的難解難分,最后從突尼斯出發,跨海攻占了西西里島,這是盟軍解放的第一塊軸心國本土,這還是在1943年。到了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后,巴頓將軍又率部一路猛攻,從法國海岸一直打到德國本土,深受士卒擁戴,端的是美軍中的飛將軍李廣。但是進入1945年后,隨著盟軍從東西兩線逼近德國本土,巴頓將軍卻逐漸開始同情起德國人來。 在巴頓將軍看來,美國人跟德國人有相同的宗教信仰,都是基督徒;有相近的血緣關系,都是日耳曼人的后代;還有著相似的歷史文化傳統,美國人跟德國人一樣,都是從小讀康德和黑格爾這些德國哲學家的書長大的。但是美國的盟國蘇聯呢?在巴頓眼里,是又野蠻、又專制,簡直和中世紀的韃靼人同類,而跟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如果美國繼續跟蘇聯結盟,共同對付德國,簡直就是胳膊肘向外拐、調炮向里揍,這是巴頓將軍內心所不能認同的...
羅斯福與丘吉爾的戰略矛盾 上回書我們講到,巴頓將軍與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戰略思維能力決定了各自的職場天花板高度,巴頓將軍親德親英反蘇的立場誤了卿卿性命,而艾森豪威爾將軍忠實執行華盛頓最高領導層、聯蘇反英的大戰略,結果在戰后連任了兩屆美國總統。是的,没錯,二戰前后美國的大戰略就是肢解英國的世界霸權。 稍微了解一點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得以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並發展壯大起來,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英國與歐洲大陸強國之間的長期矛盾。先是因為英法爭霸,法國人力圖在英國的背后扶持起一個大國,從側翼牽制英國力量,這才積極援助美國人打贏獨立戰爭,還把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北美殖民地賤賣給美國,直接幫助美國成長為一個大國。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英國站在南方一邊,試圖分裂美國,這跟今天美國人意欲扶持臺灣,打壓中國崛起,是完全一樣的戰略考慮;結果又是在俄國人的武裝支持下,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在外交上孤立了英國,北方軍隊則在戰場上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南北戰爭結束后,俄國人還主動把阿拉斯加半賣半送讓給了美國人。要知道,俄國人一直標榜所謂“俄羅斯雖大,但卻没有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