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內閣頒布“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收歸“國有”,任命端方為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並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
清廷出賣築路權的行徑激起各地人民反對。湖南各界群眾以鐵路公司、谘議局為陣地,積極爭路,迫使湘撫楊文鼎奏請清廷收回成命。上奏遭申斥后,民眾相繼罷工、罷市、罷課,拒交捐稅。湖北谘議局亦召開大會抗議,疾呼“存路救國”。
宜昌商股股東紛紛向鐵路公司索回股本,鐵路工人和附近農民起而支持,與官軍發生流血衝突。廣東鐵路股東反對清廷強占粵路,堅持商辦,華僑股東聲明“誓死不從”。民眾拒用紙幣,擠兌銀根,以示抵抗。在粵督張鳴岐高壓下,股東赴香港成立保路會,繼續抗爭。
四川鬥爭尤為激烈,立憲派紳商首先發起保路,五月二十一日(6.17)組織保路同志會,持有租股的農民爭相入會,參加者達數十萬人。在清廷強行接收宜萬段后,群起抗糧抗捐和暴動。七月十五日川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志會代表蒲殿俊、羅綸等人,查封同志會和鐵路公司,並用武力鎮壓請願群眾,死傷數百人,造成“成都血案”。
清廷飭令解散各地保路同志會,擴大鎮壓。中國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傑等號召保路同志軍乘機起義。各路義軍攻打成都,久攻不下,轉而分兵攻略各州縣,發展為全川範圍的武裝起義,有力地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查看更多
聲音
138聲音
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