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國會提交的初版預算提案(passback)中,NASA的預算將被攔腰砍掉一半,甚至部分數十億美元在研項目將被直接“拿下”......探討一下:這對於美國太空探索領域的潛在影響到底有多大? 主播:水兄、旭崠 剪輯/后期:旭崠
没有錄音機,我們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老祖宗是如何發音的?“反切”注音法究竟有多巧妙?“入聲”和“全濁音”又是怎樣的聲音?更古老的漢語,真的可能像外語一樣存在復雜的“復輔音”嗎?對比語音翻天覆地的變化,漢語語法為何從古至今都相對“簡潔”,没有復雜的性别、數、格變化?這一期,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進行一場奇妙的“聲音考古”,探尋漢語語音的演變之謎! 文案:旭崠 主播:旭崠、子淩 剪輯/后期:旭崠
本期嘉賓:天文科普UP主 星空君說宇宙 / 星空攝影師 華佳駿 星空攝影是否具有“欺騙性”?天文觀測需要用到哪些工具?深空攝影對相機有什麼要求?智能望遠鏡會取代傳統設備嗎?……本期節目和星空君一起聊聊“天文攝影那些事兒”~ 主播:旭崠、子淩|攝制:葉欣辰、樂祺|統籌:龍敏
本期嘉賓:天文科普UP主 星空君說宇宙 / 星空攝影師 華佳駿 據說,他是全網最靈驗的“許願區UP主”?!日月同輝是很常見的現象嗎?在城市陽臺如何進行天文觀測?工科生怎會誤打誤撞走上星空攝影之路?……本期節目一期聊聊:星空君和他的星空故事! 主播:旭崠、子淩|攝制:葉欣辰、樂祺|統籌:龍敏
冰山、雪山、冰蓋、冰川之間有何區别與聯系?冰架和冰冠又是什麼?冰川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為什麼說它一直在流動?冰川是如何形成的?冰川流動的最高速度能有多快?它又如何雕刻大地,塑造峽灣、U形谷、角峰等地貌得?冰川地貌和冰磧石頭如何揭示冰川的旅行路線?一起領略冰川的神奇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 文案:旭崠 主播:旭崠、子淩 剪輯、后期:旭崠
小時候你有没有幻想過,哪天能親手挖出一塊真正的恐龍骨頭?一塊骨頭能否成為化石,其實全靠“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說,找到恐龍化石的關鍵線索,藏在岩石的顏色和質地里?一條腿骨,甚至一顆牙齒,真的能還原出整只恐龍的模樣?這一次,跟我們一起,手把手,學會如何挖恐龍吧! 文案:旭崠 主播:旭崠、子淩 剪輯、后期:旭崠 暑假(7月)廣西行程,請在公眾號“叨科學”回復“我要挖恐龍”!
穿越回商朝,你知道如何鑄造一口青銅鼎嗎?青銅鼎在商朝究竟有何重要意義?鑄造青銅鼎需要經歷哪些復雜步驟?片模鑄造技術有何獨特之處?模具制作時為何要特别注意燒制過程?鑄造完成后,青銅鼎還需要哪些精細處理?這一次,讓我們穿越回殷商,從零開始,鑄造一口鼎吧! 文案:旭崠 主播:旭崠、子淩 剪輯、后期:旭崠
從貝爾實驗室的早期實驗到如今的3D NAND技術,矽存儲技術經歷了怎樣的傳奇演變?什麼是浮柵晶體管?矽存儲的原理是什麼?NOR和NAND閃存有何不同,又如何在現代設備中各司其職?技術進步又如何讓存儲設備變得更小巧、容量更大、性能更強?時隔一年,記憶簡史的最終章,我們一起回顧“矽存儲”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 文案:旭崠 主播:旭崠、子淩 剪輯/后期:旭崠
在《原樣?!》11週年之際,我們將重啟那個經典又永恒的哲學命題——“我是誰?”感性認知如何為“我是誰”提供最初的線索?知性認知又是怎樣用邏輯框架,把零散的感官信息拚湊成關於“我”的清晰畫像?理性認知如何跳出當下,推理未來的“我”並賦予我們價值判斷?實踐在塑造和認識“我”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從感知到行動,我們如何將感性、知性、理性和實踐融合起來,回答“我是誰”這個終極問題? 文案:Henry Guo (有夢想的亨利) 、旭崠 主播:旭崠、子淩 編輯/后期:旭崠
3寸盤的寫保護孔是如何巧妙防止數據被誤刪的?容量單位“兆”究竟為何在中文里如此混亂,是百萬還是萬億?為何電腦系統識别的硬盤容量總是小於標注容量?日本某些機構為什麼至今仍在使用軟盤這種看似過時的存儲介質?在《記憶簡史》更新將滿一週年之際,再次聊聊關於“軟盤”的那些有的没的。 文案:庸人謬想 主播:旭崠、子淩 編輯、剪輯、后期:旭崠